如果你一直在陆地生活,从未见过海洋的壮阔,在面对一艘可以乘风的海船时,你是否会去陆地以外的地方看看?见过了海洋的波澜之后,你是否会愿意再回到陆地,愿意把这一路的天高海阔告诉给陆地上的人,并且愿意把彼岸的生存技能加以传授吗?
陆地和海洋本就没有所谓的是与非,对与错,海外还是国内,留下还是回归,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有大学生向杨振宁教授提过这个问题,中国学生该不该出国留学,出去后该不该回来。
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给出了一个相当中肯答案,并用两位数学大家为广大的高材生做出实例。
杨振宁
“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”。——陈省身
在是否出国,学成后是否归国的问题上,杨振宁提到了数学大家“微分几何之父”陈省身先生,其实一提到数学,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华罗庚、陈景润,但早在国门初开的时代,陈省身先生在国际数学届已是声名鹊起。
陈省身先生生于1911年,少时便喜爱数学,与大多数人相反,他眼中的数学既有趣又容易,这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少年,热爱读书涉猎广泛,是个不拘泥于读死书的人。
怀着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,完成研究生学业的省身先生,远赴德国汉堡大学继续深造。海外求学期间,陈省身先生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·嘉当那里从事研究,这使他在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上终身受益,对这段求学经历,陈省身说,“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”。
陈省身
在杨振宁教授回答大学生提问的时候,对于是否应该出国求学,他表示,如果可以申请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机会,还是建议学生们去深造的,这个观点和陈省身先生的实际经历不谋而合。
在中国,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子都非常关注留学深造的机会,到底要不要出国,除了经济情况外,学习能力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大部分的留学需求无外乎两种,一种是基础教育类型,这一类型在国内完成绝对满足需求,赴国外学习的必要性不大,但难度却不小,因为除却专业学习,语言的学习对于很多学子来说也存在难度。
另一种则是研究类深造,针对这部分的留学需求,首先,相比较世界上的一流大学,国内的教育水平或许稍有不同,但除却一流大学,国内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技术绝不逊色;
再者,学生还有考量自身所学专业的水平,如果良好的完成了研究生级别的基础培养,想要在专业领域更进一步,同时所学专业是海外教育机构的塔尖专业,出国深造自然是最好的选择。
截止2018年,我国出国留学生达到66万左右,同比增长约8.8%,也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。大多数中国学生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,这应该是一项“拔高”教育,而不应该成为普及教育。
以陈省身先生为例,在国内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,前往海外高等学府继续深造,不仅让其在专业领域获益匪浅,更是在数学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登峰造极,这就是所谓“与高手过招”的益处。
但所有一切的前提,是需要在国内优秀的完成研究生学习,这项在各专业领域中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关系。
陈省身画像
“科学没有国界,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”。——华罗庚
杨振宁教授说,在40、50年代中国最有名的两个数学家,做出了相反的决策。与陈省身先生不同,华罗庚先生在1950年回国,创建中国的数学派,培养了众多的学生,相信他在晚年的时候,会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做的非常正确的决策。
21岁,在现今的社会中,很多人还没有大学毕业,但21岁的华罗庚先生已经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,不仅如此,他还自学了英、法、德、日等4国语言,并在国内外发表了3篇专业论文。
自1936年开始,华罗庚先生便展开了了海外深造继而任教的人生历程,1949年,新中国成立后不久,面对海外学府高额且优越的邀请,华罗庚先生依然决意回到祖国支持新中国的建设。
1950年,华罗庚举家归国,随着飞机的行程,距离祖国越来越近,华罗庚亲笔写下了《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》,并引用法国微生物学家、化学家巴斯德曾说过的“科学没有国界,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”,心怀赤子之心重回故土。回国后在清华园,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。
自此,华罗庚先生在中国开始了30余年的数学研究和教育,撰写十部巨作,其中八部翻译成册海外出版。
早年的华罗庚
在1965年,主席写信祝贺并勉励他“奋发有为,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”。在数学研究和教育中,孜孜不倦的华罗庚先生从未停歇,最终于1985年倒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,向日本数学界作主题为《理论数学及其应用》的演讲台上。
很显然,华罗庚先生是选择归国的一派,并在中国数学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在中国经济和学术研究逐步强大的今天,截止2018年归国人数达到51.9万,同比增长8%,从2008年至2018年间中国留学归国人数年复合增长率CRGA达22.3%。
在该不该回国的问题上,杨振宁教授这样说,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,让中国经济情形越变越好,对于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将是积极作用。
至于出国后是不是要回来,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,面对这么复杂的问题很难有一致的回答,有不同的道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,可以对中华民族有不同的建树,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。
华罗庚
积跬步行千里,做学问要和高手过招
通过前文的留学数据统计不难看出,中国海外求学的比例仍旧在逐年上升,但是归国数据也在不断攀升。家长和莘莘学子们对该不该出国和要不要回国的问题上,却依旧两难。
在面对中西方两者教育体系的不同,杨振宁教授有着非常理性的剖析,中美两国的教育哲学是完全不同的,欧洲基于两者之间,而日韩则更相近于中国。
美国的教育哲学注重启发,有种种渠道你可学习到很上层的学识;中国教育哲学重视按部就班地学习,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层一层学上去,根基非常稳固,这是非常鲜明的区别。
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,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,对原本的长处可以得到发展,短处可以得到弥补,就是非常适合的教育。
在该不该回国的这件事情上,浙大的郑强教授曾公开表达过自己鲜明的观点,他认为“特别是科学,当他为谁服务的时候,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”。
留学生
反观陈省身、华罗庚这两位学界泰斗,他们是在用实际的学术研究和贡献在告诉我们,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两位都曾在海外求学,也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,为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
而在个人的求学和发展之路上,两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,这个选择让他们一个成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名家,一个成为“中国现代数学之父”,一个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在国际上为国家争得荣誉,一个是为中国的数学界培养了众多的人才。
这正是印证了杨振宁教授的观点“有不同的道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,可以对中华民族有不同的建树,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”。
国外高校研究
陆地和海洋本就是不同的道路,两者结合方成世界,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是在完成了专业领域的基础之后,才在更深奥的研究和学识中继续远航。在国外,也有很多的学生在中国留学,他们也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继续深造。
随着中国在医疗、科技、信息技术、人文社科等多方面的飞速发展,中国学子不需要通过留学喝所谓的洋墨水来给学历镀金,在国内熟悉的环境下,完成基础学科的学习是再好不过的,再次基础之上依旧对专业领域有更深更高的要求,再考虑出国也来得及。
国内高校研究
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”,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,通过刻苦的学习,一步步打牢学识的基础,才能资格和能力在更高等、更优秀的学府深造;
而在面对世界的时候,你我芸芸众生,以中国人的身份,在自己最年轻最具有创造力的时候,为自己、为人民、为国家争得一份荣誉,这份看似如同“小流”般的荣誉,终将以中国的名义汇聚成江海波澜壮阔。